企业增效 群众增收——产业重建推动茶产业发展见闻
来源: 更新时间:2014-08-04 00:00:00 作者:
茶农、茶叶加工企业弃置的低档茶、副茶,通过高科技的提取工艺,摇身一变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茶多酚等多种茶叶提取物。
7月29日,记者在位于名山区百丈镇的一家灾后恢复重建企业——四川省克鲁尼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见证了我市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变废为宝、延伸茶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
通过产业灾后恢复重建,不仅能为企业增效,还将我市的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农民增收,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现场:
副茶摇身变为高附加值产品
走进四川省克鲁尼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栋看似平静的生产车间内,茶多酚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位于二楼的车间内,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几名工人,正将一袋袋已经揉碎的茶叶原料倒入机器内,这正是生产的第一个环节——浸体。
通过浸泡,茶叶的有效成分被浸出在水中,通过浓缩、过滤、萃取、喷雾等一道道程序后成了粉末状的半成品。
不同纯度的半成品,按照客户需求,经过混料后,被打包装箱,成为茶多酚系列产品的成品。
经过一道道工序,原本低附加值的副茶、低档茶,摇身一变成了高附加值的高纯度速溶粉和茶多酚系列产品,成为食品、日用品、化妆品以及保健品的原料。高纯度速溶粉主要为“统一”、“康师傅”、法国“达能”等知名品牌提供配套原料,茶多酚则远销北美市场。
“其实,不仅茶多酚系列产品能带来经济效益。”该公司总经理吴思祥说,在生产过程中,原料使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作肥料,还可以用来制作茶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延伸茶产业链,进一步增加茶产品科技含量的附加值。
企业:
产能提升至每年500吨
产业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要在重建中调优结构、转变方式、提升水平,而正是灾后重建给吴思祥的企业带来发展提升的机遇。
据了解,四川省克鲁尼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受损严重,其重建项目被列入《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在灾后重建中,该公司一方面对原有的车间和生产线进行改建和重修升级,另一方面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厂房和库房。
在宽敞整洁的主干道旁,两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便是该公司灾后重建新建的原料仓库和原料生产车间。
在左侧的仓库内,一袋袋原料堆积如山;右侧的原料生产车间内,新建的茶叶鲜叶生产线已安装调试完毕,一条GMP标准的现代化茶多酚保健品(胶囊)生产线也即将进场安装。
“灾后重建后,我们公司的茶多酚系列产品年产能将由原来的300吨提升至500吨。”吴思祥感慨地说,灾后重建不仅让公司扩规扩能,茶多酚保健品(胶囊)生产线的投运以及茶渣烘干车间的投用,还将丰富公司产品结构,给公司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茶农:
基地人均增收300余元
“其实,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名山区经信局副局长淡国兵表示,产业重建不仅让企业增了效,还将带动当地的农民增收,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是自古以来赞扬蒙顶山名茶的联句。茶产业支撑了雅安市名山区的经济,也是名山农民生存致富的主要途径。
据淡国兵介绍,四川省克鲁尼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市唯一一家生产茶多酚、茶多糖、速溶茶粉产品的茶叶深加工企业,是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企业扩规扩能后,不仅能带动基地和农户增收,促进当地群众就业,还将副茶、低档茶变废为宝,丰富雅安茶产品结构,延伸茶产业链,增加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公司拥有可控茶园3000余亩,辐射当地茶农1000余户;茶多酚系列产品年产能达500吨,可消化名山区副茶和低档茶10000余吨,促进100余人就业,带动基地茶农人均增收300余元。
得知四川省克鲁尼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灾后重建扩规扩能后在招聘工人,家住百丈镇的村民龚银珍专程赶到公司应聘。
龚银珍说,她家里只有2亩多地的茶园,过了采茶的关键时节,有很多空余时间,希望在家附近的企业找一份工作,增加家里的经济收入。